來源:北京晚報 時間:2017-08-08 09:01:13
“我寫話劇不是為了別的,就是因為好玩兒。”易中天十分坦誠地對把他團團包圍的記者說,“我不靠這個賺錢,所以如果這個東西不好玩兒,我犯不著做。”
易中天的幽默是出了名的,至今,許多觀眾仍然清楚地記得十年前他在《百家講壇》上品讀三國時犀利詼諧的話語。如今,1947年出生的易中天已到古稀之年,但他孩子般愛玩兒的勁頭卻有增無減。9月8日至24日,易中天首次擔綱編劇的話劇作品《模范監獄》將在北京海淀劇院上演——聽到這樣的消息,蜂擁而至的媒體最關心的問題莫過于這是否是易中天將要“戧行”當編劇的信號。對此,易中天再三表示:“我就是玩兒票,是個業余票友,玩兒一把。我是從火車上的廣播里聽到了一條虛假慈善捐款的新聞,冒出了這么一個念頭,就寫了這部戲。”但他同時也保證,“《模范監獄》是一個非常好玩兒的戲,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所有人。”
方言是這部戲最大笑點
雖說是頭一回正式創作話劇劇本,但這并非易中天第一次接觸編劇。在他的印象中,十歲時,自己就已經當上編劇了。“1957年發生了一件大事兒,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我拉來另外一個同學,兩個人演了一出活報劇。我演美國人,他演英國人,臺詞非常簡單,就三句。第一句是英國人報告消息:‘蘇聯發射人造衛星啦。’ 美國人聽到后,說:‘這有什么了不起的,我們也能發射。’英國人就問:‘你的人造衛星在哪兒呢?’好了三句夠了,沒有臺詞了。”易中天一句一句地數著說,“這時候美國人從口袋里掏出一個乒乓球,往天上一扔,因為乒乓球很像人造衛星嘛。大家看過哈哈一笑,這戲就演完了。”
進入上世紀六十年代后,易中天來到了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在宣傳隊里擔任編劇。雖然沒寫過什么大的東西,但對口詞、三句半、山東快書、天津快板這樣的小作品還是信手拈來的。也正是得益于這段在兵團“大熔爐”的經歷,說方言對易中天而言簡直就是小菜一碟。河南話、成都話、陜西話甚至西北風味兒的普通話,他都能說得惟妙惟肖。“成都話要發嗲,要那種‘耙耳朵’的感覺,維族人說話的時候老是要帶著一個很長的‘哎——’”,易中天輕而易舉就能抓住各種方言的特點,“我還給劇里的陜西人寫了首詩:喜鵲鵲,叫喳喳;袁大頭,白花花;新生活,齊刷刷。”
不僅說得溜,易中天還把大量風趣的方言融入到了劇本的創作當中,但這一次,這個匯集了天南地北各種方言的地方,不再是易中天生活過的正氣凜然的兵團,而是轉向了另一個極端,即1936年龍蛇混雜的民國監獄。“我們選演員,基本上他們的老家和要演的人物是一樣的,但有一點比較苦惱的是,他們有的人不會說家鄉話,所以我們還在不斷地調整。方言是這部戲最大的笑點,我跟導演說了,要說方言就要說地道的,要不就別說,說那種夾生半吊子的很難受,所以最后的效果到底是什么樣的,我現在還不敢完全保證。”
純屬虛構但絕非戲說
《模范監獄》的故事發生在1936年一所監獄的接待室中。當時政府為展示“新生活運動”的成果,特意邀請“友邦記者團”到“模范監獄”參觀考察。為爭取到“模范監獄”稱號,典獄長、看守長、三名真假莫辨的特派員互相角力,不同籍貫的犯人也彼此鉤心斗角。在易中天看來,身處這樣一種最極端的社會環境,所有人唯一的目的只剩下了生存,由此也更容易暴露出人性深層中一些最黑暗的東西。
“故事、地點、人物純屬虛構,沒有任何的原型。”但盡管如此,易中天在寫劇本的時候仍然展現出了學者特有的較真兒和嚴謹——自己把關還不夠,他又請來了精通法學和民國史的專家做考證。這一請,還真給挑出了毛病。“兩位顧問非常熟悉那個時期的一些典章制度。”易中天說,“我之前在一句臺詞里寫了國民政府要‘戡亂’,但他們提醒我,1936年還沒有‘戡亂’這個詞。總之,能不錯的地方我們就一定不要錯。”
《模范監獄》無疑是一部要求極高的作品,劇本靠譜,表演更要跟得上。這部戲由人藝的兩位青年藝術家韓清和楊佳音擔任導演,楊佳音還將同時飾演劇中的特派員甲,其他主演如張瀚生、何靖、羅熙等,也基本都來自人藝。“易老師這部戲對我們的挑戰很大,因為它完全是按照古典的‘三一律’寫的,現在這樣的戲已經非常少了。”韓清感慨道。對自己這部“完全按話劇思路”寫就的作品,易中天肯定地回答“不會把它改成電影”。“不改,改不了,只能做話劇。設定的就是兩個小時,所有的故事一環扣一環,沒有中場休息,一氣呵成。”
為孩子們寫《中華經典故事》
俗話說,人到七十古來稀。這個年齡段的人辛苦了大半輩子,似乎早就該到了頤養天年的時候,但易中天的精氣神兒卻絲毫不減,舉手投足還帶著當年在講壇上叱咤風云的范兒。在《模范監獄》的排練現場,他聲情并茂地給演員們說戲,情緒到了,就自己下場來上一段。
在前不久的一次媒體見面會上,易中天就和楊佳音演過一場對手戲。易中天演典獄長,楊佳音演特派員,二人你一言我一語,易中天的表現絲毫不落下風,把一個在長官面前畏畏縮縮的典獄長刻畫得淋漓盡致。據主創人員介紹,寫完劇本的初稿后,易中天還給他們演過一次獨角戲,一個人串起所有角色,從北到南、七八種方言橫跨了大半個中國,他都說得十分地道,在場的所有人都被“震住了”。
雖然演技出色,易中天本人卻并沒有什么想要登臺的念頭。“人家演員都是專業的,表演交給他們我是很放心的。劇本寫完了就和我沒有什么關系了。”對此,易中天很認同錢鐘書給出的“雞蛋與母雞”的比喻,他謙虛地開玩笑說,“也許大家看到下蛋的母雞是會失望的。”
歸根結底,話劇對易中天來說只是閑暇之余的一次嘗試,他的“主業”仍是雷打不動的寫作。盡管在2015年公開宣布已經退休,易中天卻始終筆耕不輟。現在,居住在江南小鎮的他正在寫《易中天中華史》系列的第十九卷《風流南宋》。據工作人員介紹,高峰時期,易中天曾經創下過一年寫五卷的記錄。
“今年不行了,因為我同時還在寫另外一個系列《中華經典故事》。”《中華經典故事》共六本,帶領孩子們讀了《論語》《孟子》《莊子》《周易》《禪宗》五部國學經典,預計將在十月份面世。“我寫這套書完全是按照互聯網思維,也是很好玩兒的,就像寫公眾號一樣。”易中天說,“比如《論語》我分了上下兩本,上冊就叫‘同學們好’,寫孔子的學生,下冊叫‘老師好’,寫《論語》中的孔子。”而在形容孔門弟子的性格時,易中天又寫起了老頑童般的打油詩:子路是“雄赳赳,氣昂昂,背起書包上學堂。老師教我恭儉讓,我跟老師死抬杠”;子供則是“黃金覺,白玉帶,孔門有個高富帥。點子多,腦子快,有車有房有WIFI”。
始終保有一顆童心的易中天身邊總是圍著一群比他小四五十歲的朋友,其中很多都是二十出頭的90后,他們的年輕與朝氣深深地感染著易中天。“沒大沒小。”易中天打趣道,“我和韓寒的關系也很好,但他已經‘老’了。” 《中華經典故事》的編輯團隊基本都是90后,他們當中的一位美術設計師給易中天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當時要選封面,很多設計師,我一眼就看中了他的作品。我問他,能不能盡快弄出方案來?他說,不能。我立刻決定,就是他了。他要是馬上說能,我可能就不選他了。90后的孩子真的非常有個性。”
本報實習記者 高倩